适应新环境

昨天晚上和2个大学同学聊了不少,毕业十几年后大家的经历导致了很多观念上的碰撞。

仔细想了一下,去年这个时候拿到了offer决定离职,到现在已经一年了,这一年的经历对我的观念认知影响非常大,我非常认同现在工作的价值观与方式,主动去接受这些价值观。

虽然这一年相当累,但是无论以后有什么改变,我都会感谢这一年的经历。

稍微总结一下:

无事不可对人言,有些事情不适合对所有人说,但是如果有些事只能和少数人说甚至不能和其他人说,就不要去做。

结果导向,数据证明

守住承诺,少说话,说的话要做到

对自己,要更充分的发表意见,交流和push back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

矛盾与平衡

今天是五一倒休用的周六,所以是工作日,但又难得的准时下了班,天气又好。

久违的按时下班,在外面吃饭,去超市购物,走在回公寓的路上,有种久违的感觉,07年刚毕业的时候也是这个状态,背着特别沉的背包,提着超市买的东西,往租的房子走,一边走一边羡慕从停车场开车出来的,等XXX了我也弄辆车。

本质上我和那时也没有什么不同,为了一些东西,舍弃了一些东西,希望获得一些东西。

从去年6月来这边,已经快一年了,中间有三四次吧,基本是在崩溃的边缘,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挺了过来,毕竟老同事都说我变化特别大,说不定我已经精神分裂了。

再写点最近的感想吧,五一回家,老婆那边的长辈住得比较近一起吃饭,我就提到了她孩子最近看着有点胖,要注意别得糖尿病,最近糖尿病低龄化。结果长辈就相当不乐意,虽然我看出来是因为我说的话破坏了气氛,但是实在不能理解这个逻辑。最后的结论大概就是以后尽量不要打交道了吧。

这点在最近的工作中感触也很深,和不同的人传达同样的信息,需要的沟通成本是不一样的,为了自己的效率最大化,就需要适当的引导甚至压迫。实在没有必要的,就直接传递最少的信息吧。

简历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

最近推荐了几个朋友给猎头,帮他们改简历,做面试辅导,顺便把自己的简历也更新了一下,脑袋里面又蹦出了很多问题。

比如我现在在做的供应商质量管理SQE,是一个很常见的职位,几乎所有生产型企业都需要这个职位,基数大意味着从业人员多,不同企业的要求和薪水也不同。

个人感觉(SQE),薪水越高对理论知识越看重,也更偏向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。

但是,如何在简历中体现这一点?

实际工作中的“理论知识”大概分2部分,一是类似学校教的理论知识,什么是正态分布,统计学知识;另外一部分则是在实际的工作中,如何将实际的案例与理论结合起来,而这部分往往更重要。

简单归纳一下,面试偏高端职位,要通过简历打动面试官,需要突出强调的是自己的理论知识,同时不能让对方认为自己在纸上谈兵。面试偏低端职位,则一般更看重实际的经验和执行力。

最后再吐槽一下,工业社会发展到现在如此的细分,除了特定行业内的纯技术岗,大部分时候招聘信息写的需要“专家”级别并不是真的需要一个职业级别的专家,而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专家,往往这个细分行业专业领域里工作2-3年就可以达到的一个水平,所以在面试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实际的、具体的要求。

最近有点偏题

我不是个好的“管理者”,这是周围的人,包括我自己,对我的评价,我知道什么样是一个“好的”管理者,但是为什么这样是“好的”可能只想通了80%,做事的习惯只符合50%。

于是乎在考虑换工作的时候,我比较开心的选择了离管理者相对较远的方向。

不过最近有点跑题了,4月开始到现在10天,和5个人聊了有15+小时,涵盖简历修改,面试辅导,工作汇报,供应商管理,跨国工作生活经验,职业规划……仔细想了下,太透支了。

刚花了一小时做了一下自己的工作计划,积压的工作大概要花9个小时清理,其中两三个还要根据情况再延长,周末的2天就搭进去了,虽然不后悔给这些同事朋友分享,但是我的确偏离了我的本职工作,自勉吧。

解决方案:下次谈的时候有些针对性,并控制时长,每次不超过30分钟。如果确实重要,提前book好时间。

questions list

最近脑袋里冒出了很多问题,慢慢想吧。

三人行必有我师,所有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,但是有的人会比我“强”很多,很容易从他的行为言谈行动中获得知识和能量,理论上多和这样的人接触,就更容易完善自己。

是否总要追求这样的环境,让周围的人尽可能多的强自己很多,以便让自己不停地成长?

如果一些很nice的人辅导你,帮助你成长,当你和这些人水平相近,甚至超越了他们,你是否要挥一挥衣袖?

当你面对供应商,客户,甚至是家人,他们并不像你期望的有能力,高效率,如何去合作?在合作/生活的同时,你如何影响他们?是顺其自然,还是努力改变对方?

当你的“好意”冒犯到了别人,如何化解?

如何调整与人相处的界限,做到哪些程度,又如何调节自己的感受。

当意识到自己有一些“反社会人格”,却又知道如何是“社会常识”,如何调节?

知行合一,知易行难。

暴风雨来临之前

正在发生一些事,我能做的就是把握住自己,准备好。

家人和朋友都说我变了好多,恐怕不都是正面的改变,也给我一些反思的契机。

有三个主要问题:

  1. 生活与工作如何平衡,工作中养成的习惯如何不带入生活。
  2. 适应当前工作后的倦怠感如何调整,如何 激励自己。
  3. 面对一些突变,如何控制事态的发展。

玩“戴森球计划”有感

春节为了给自己找点开心的事情买了个新游戏——戴森球计划,假期最后几天+上班前几天的所有业余时间都耗在了里面,玩得很开心。

几个月前还抱怨过没有什么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,感谢开发组,让我boring的生活有了光。每当在游戏里手动塔生产线搭到手酸,抬头看看太空中的太阳帆和正在发射的火箭,让我有一种莫名的触动。

除了游戏本身的快乐,还让我有了一些游戏之外的思考。

关于我自己,如果我财务自由了,我会做一些什么事情?我模模糊糊的想过很多,但是始终没有太明确的方向,不过应该就像是戴森球计划这样的东西,并不是我也要做游戏,而是这种能把自己擅长的相关东西都最好的发挥,这么样一个方向。

我一直觉得程序员这个行业由于需求巨大,所以导致了收入水平远远大于一般行业,之前我的心态大概是有一点点嫉妒加不值,毕竟我也有干这行的能力只是当初缺了一些运气。不过经过这次的游戏,我感觉我并不是不值这些程序员拿得多,而是我自己的价值观的问题。我把自己代入了这些高收入的程序员身份之中,想像自己有了比现在高一档的收入的情况,我应该会和绝大部分人一样过自己得小日子,而不是出来创业,毕竟成功的概率非常非常小。但是我内心里又觉得,我从社会上拿到了这么多的剩余价值,应该用来做更多能创建价值的工作。就是自己和自己闹别扭嘛。

看来自己还是要扩一下自己的圈子,经常地fresh一下自己。

人生目标与财务自由

上周聊天,朋友问我,你的目标是什么,我想了一小会,回答说有2个:

  1. 20 million RMB
  2. create values

第一个是我计算的财务自由需要的钱,第二个则是我的人生目标。

前了阵子还和一些朋友聊天,几乎所有人都说2千万并不能达到财务自由,我说那是因为你们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这些钱当然不能满足要求你的期望。我想这个事情很久了,但是一直没有把他记录下来。

今天把这个整理一下:

  • 一套日常居住的大三居公寓,交通方便,孩子可以上学(130-150平米),在苏州的话,大约需要700-800万,北京的话则要1000万+
  • 一套郊区(外省)的房子,度假用,车程1.5小时左右,如果在北京的话想买在崇礼(估计要500万),苏州的话待定,估计300万够了
  • 车2辆,一辆SUV综合家用,80万以内的即可,一辆平时度假开,50万左右,共130万
  • 孩子的教育费用,300万-600万(公立/私立教育计算)
  • 300万投资固收,按年化3%,一年大概10万的利息。
  • 200万投资基金股票,按10%的水平去操作风险应该也不大,大概20万。这样30万基本cover家庭年消费。

这样大概算下来,在苏州的话,小孩上公立学校,我有1800万就可以不工作了,当然肯定还是要工作,只是就完全没有压力了。

在北京的话则需要多一些。

下一个问题,如何赚到这些钱,我还没想好,但是我想了很多我不会走的路,再综合一下,原因都是因为和我的人生目标冲突,创造价值。

我希望我所做的事情最终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(不是财富),所以我会投资基金股票,但是我不会去做网贷。资金的流动是为了让社会资源集中到更有效的地方,我希望我的资金在为我带来收益的同时,也在创造一些价值,而不是成本一些资本套利的工具。

同理,我不会去做销售,我认为销售本身会为社会带来价值,通过把合适的商品卖给合适的人,但是具体到个体,成功的销售(理念)都是把商品卖给尽可能多的人(单位),在这个过程中,很多理念都会扭曲。我见过很多企业买了不合适的设备闲置,也见过理财/保险销售人员向购买者灌输很多神奇的数字,我相信他们知道折现率,也知道年化利率和票面利率的区别,但是在推销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的解释/忽略。

我不是圣人,我虽有底线却不高,我虽倔强却也会为生活所迫,所以我直接远离这些环境,希望能以我的方式赚到20million

2020年总结

不知不觉又一年过去了,又到了停下来,回头看一看的时间了。

今年最大的事件是COVID-19,不过对于我来说则是跳槽。

1月份开始疫情的影响已经逐渐体现了,我并没有意识到疫情可能的影响,而是被动的等待事情的发展,从这点来看,我的确没有身为领导者的一些素质。

经过放羊一样的两三个月,春节过后疫情已经明朗化,这并不是几天可以解决的事情。这时我远离总部的劣势就显现出来了,和自己的领导及下属沟通不够及时充分,工作的重点与方向都有些问题了。当然这也是后来我开窍一点以后才发觉的。

转折点出现在5月,北京终于解封,我也有机会去上海,管的两个工程师却有一个要离职,高就那种离职,有些被shock到。于是仔细反思了一下自己,觉得自己真的是荒废了小半年。这时正好听到Apple在招MQE,综合考虑了一下,觉得应该去试试。

面试还算顺利,很快的拿到了Offer,综合的来看,这份offer并不完美,最大的缺点当然是劳务派遣,不过这点也是在开始面试前就了解的。经过权衡,特别是对家庭的影响,最终还是决定去新环境试一试。

辞职波澜不惊,我不在年轻,有足够的定力坚持自己的决定,也能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。但是还是很感谢Bob和平先生的挽留,特别是Bob,虽然和他共事的时间不长,但是在历届领导之中,我从他身上学到的是最多的。

6月下旬开始这边的新工作,遇到很多的困难,对我来说这是一份全新的工作,从行业(设备售后到消费电子生产制造)、环境(从供应商到客户)、文化(德企到美企)都是完全不一样的,很多这边同事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,对我都是要学习和适应的。还有刚刚搬到苏州,从家庭生活重新回到单身公寓生活;赶上最忙的几个月;丈母娘身体不好还不配合治疗等等

前几个月相当煎熬,虽然没想过放弃,不过当时的确做了各种打算,好在也算坚持下来,虽然并不完美。

到年底时已经基本稳定了,也算步入正轨,虽然离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,但是至少方向是瞄好了,像Bob说的,把目标订好,尽全力执行,和领导保持好沟通,就算最后事情做不成,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。

我85年生人,07年开始工作,今年是我目前转折最大的一次,我相信不是人生最大的一次,我还年轻。

效率,心情,统计学

半小时前情绪失控了大约十分钟,在那十分钟里感觉全世界都在和我做对,觉得自己是个loser。

实际上我今天过得还可以,工作进度非常顺利,遇到2个比较麻烦的问题,一度认为要被卡在这了,结果下午就解决掉了。

但是反而在解决问题后,放松下来时情绪崩了。

root cause应该是2个:一是累,周末比较疲惫,从昨天晚上开始搞这个问题,精力消耗大且睡得少,一旦问题解决疲劳感愈发的强烈。二是虽然这个问题解决掉了,需要做的事情更多,情绪上有点绝望。

教训:

  • 合理安排自己的计划,不能再像年轻时闷头干到死了
  • 管理自己的期望
  • 良好的作息

其实很多东西都可以用统计学的概念去理解和安排,之前也在这里发过牢骚,表现得比别人好一点和好一个档次对自己的影响很小,付出的代价很大。

忽然觉得6sigma的分布真的很好,一般情况下1sigma就够了,自己负责的2sigma,重点工作3sigm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