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就事论事顺便写了点自己的想法,今天就看到朋友圈里有人转载的一篇老文章——绩效主义毁了索尼。
节选几节,映射一下自己公司吧。
从事技术开发的团体进入开发的忘我状态时,就成了“激情集团”。要进入这种状态,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“基于自发的动机”的行动。比如“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发机器人”,就是一种发自自身的冲动。
与此相反就是“外部的动机”,比如想赚钱、升职或出名,即想得到来自外部回报的心理状态。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热情,而是出于“想赚钱或升职”的世俗动机,那是无法成为“开发狂人”的。
我进公司的时候,公司里还有部分人处于“激情集团”的状态,我也是,不过当时已经有很多新员工是因为“外部的动机”来工作的。但是这也不完全是动机的问题,我知道的情况就是2006年至今公司对于应届生的工资起薪没有任何变体,相信再往前10来年也是这个样子的,对于年平均通胀达到7%的国家来说,就意味着每过8到9年,公司的起薪就降到50%,和20年前相比,现在公司的待遇可能只有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,激情也是需要吃饱肚子的。
因为要考核业绩,几乎所有人都提出容易实现的低目标,可以说索尼精神的核心即“挑战精神”消失了。因实行绩效主义,索尼公司内追求眼前利益的风气蔓延。这样一来,短期内难见效益的工作,比如产品质量检验以及“老化处理”工序都受到轻视。
索尼公司不仅对每个人进行考核,还对每个业务部门进行经济考核,由此决定整个业务部门的报酬。最后导致的结果是,业务部门相互拆台,都想方设法从公司的整体利益中为本部门多捞取好处。
这几段太直白了,我竟无言以对,好在我们部门是服务部门,不出产品,不过目前公司的策略是全球性的,看着各个工厂出的东西越来越水,证明这两段话是对的。
过去在一些日本企业,即便部下做得有点出格,上司也不那么苛求,工作失败了也敢于为部下承担责任。另一方面,尽管部下在喝酒的时候说上司的坏话,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非常支持上司。后来强化了管理,实行了看上去很合理的评价制度。于是大家都极力逃避责任。这样一来就不可能有团队精神。
我又无言以对了,我以为是人多了必然就这样,看来也不尽然。
当时索尼在电视机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,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。即便如此,井深大仍坚持独自开发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电视机。这种彩色电视机画质好,一上市就大受好评。其后30 年,这种电视机的销售一直是索尼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。
但是,“干别人不干的事情”这种追求独自开发的精神,恐怕不符合今天只看收益的企业管理理论。索尼当时如果采用和其他公司一样的技术,立刻就可以在市场上销售自己的产品,当初也许就不会有破产的担心了。
追求股东利益和营业额的现代公司恐怕无法接受这种理念吧,现在的模式基本都是小微企业搞创新,大公司凭借资本优势并购并规模经营。
在索尼充满活力、蓬勃发展的时期,公司内流行这样的说法:“如果你真的有了新点子,来。”也就是说那就背着上司把它搞出,与其口头上说说,不如拿出真东西来更直接。但是如果上司总是以冷漠的、“评价的眼光”来看自己,恐怕没有人愿意背着上司干事情,那是自找麻烦。如果人们没有自己受到信任的意识,也就不会向新的更高的目标发起挑战了。在过去,有些索尼员工根本不畏惧上司的权威,上司也欣赏和信任这样的部下。
深有同感,过去几年里真没少“自找麻烦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