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说人和人之间的差距

记得不是很久前,我堂哥半醉的时候教育了我,周围的亲戚可能都以为他在说糊话,不过我听得懂,大意就是,到底是一个人陪着一群人玩呢,还是一群人陪着一个玩。他开着一个公司,虽然钱都是固定资产,不过也有个几百万了,几年前搞上市没成功,公司就没落了,我不知道如果一群人没拖他的后腿,他现在到底是破产还是成了巨富,但是现在他开始看尼采,思考为什么事情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,我觉得他的钱够多了,真成了李嘉诚也不一定比现在活的自在。

之所以想这个问题,是我看了篇贴子,在某网游中不能正常地加入一个团队,只能在活动外当替补,贴子写的很好,文笔很好,也很真实,真实就是说不是写的像真事,而是写的错误不少,但是其中带出的心情,体会过的人是绝对能感受出来的,我是有相同遭遇的人,所以一下子就共鸣了,当然,网络上的事情我从来都看看的,所以这次我共鸣的结果就是,我决定把所有回贴都看一看。

回贴很好很强大,看了四百多个,于是我有了标题的想法,大部分人是不能了解作者的心态的,又很自以为是去点评,无论是鼓励,同情还是批评,漫骂。我也不是什么先知,我只能看透很小一部分的人的心态,毕竟除非天赋使然,看透一个人需要你境界比他高很多,我的结论是,我堂哥比我强很多,我以前一直瞧不起大款,认为中国的大款尤其是小企业家都是土财主,毕竟几个中国的大土豪都是土财主干起来的,原始积累阶段也称不上什么豪气云天,能力出众,慧眼独具。但是这次通过我堂哥,以及这次的事情,我觉得的确依靠大多数人来推动社会的进步是不现实的,聪明的人划好道道,大多数人去踩,至于划的是什么道道,就要看人品了,尼采的东西这么多人推崇,应该也是这个道理吧,无论想划好道,还是骗人进自己划的道,总要有个理论的东西来升华一下。

老祖宗说的好:“劳心者治人,劳力者治于人。”也没必要区分对与错,话能流传下来,证明有人照着去做,无论对错,有人照着做,就是现实。

感受软件项目组

上周五和老外打了20分钟电话严重打击了我对英语的信心,也严重鄙视老外这种不发邮件打电话突然袭击的行为,向我可怜的口语默哀。

这些天的工作乱七八糟的,上周初就安排我做的新软件的测试工作一直都没有正式的搞,大部分是客观上的原因,因为老外们不管是developer还是tester,职位都是IM-IT,或者Develop manager,而我呢,是Application Engineer,这意味着我正同步着慢的要死的德国服务器时,一个该死的客户电话就可以让我马上去火车站抢周末无锡的火车票,然后在嘈杂的火车站还要被老外的电话追问问题,我可怜的蹩脚的英语啊,太可怜了。好不容易这周安定了一周,昨天又因为演示中心唯一的一台机器在培训客户,我白天接了一天的电话,晚上还要加班联机测试……唉,发泄完毕,好受多了。

进入正题……因为这次某个领导的意见,德国终于稍微放开了一些给我们的权限,可能是日本人帮的忙吧,德国人把tester权限给了我们老大和我,全公司使用的是IBM的Lotus Notes软件,这是一款有30年历史的软件,功能非常强大,云云,跑题了,总的来说,里面可以提供小型论坛的功能,tester权限意味着我可以观看当前这个beta版软件的所有曾经提出的公开讨论,虽然一大半是德文的。今天上午刚刚将这部分数据同步下来,大概有五百多M,相当的恐怖,鉴于我上周到现在的表现,我估计无论德国佬还是日本人可能都不觉得我的工作完成的好,所以为了珍惜我现在的权限……明天开始要认真干点事情了。

发现前三段都是废话……呃,工科学生要有工科学生的特点……我忏悔。

总体印象:目前team group内共有110人左右,大概猜测一下软件周期,估计整个软件的代码行数应该是10e6次单位的,有29个人提交过BUG报告,那么除去我和我老大这种外域人士,实际开发人员应该有70人,我对实际的软件工程其实没什么概念,毕竟没学过相关的课程也没接触过,不过根据我自己写千行代码小程序的经验,70人应该是个很恐怖的数量了。

版本号是4.8,应该也是按照奇数测试版,偶数release的规则,既然是4.6到4.8,那么应该不是大功能的升级与改变,但是我怀疑老外只是习惯了0.2一长版本,否则半年的开发周期对于一个小sp来说实在太长了,不知道老外那里到底有几个同等规模的开发团队。

目前beta版的patch已经到了45,反正我看着这个数有点虚,作为软件实际的使用者,我对软件的bug不做任何评价,当然,也有保密的原因……

对测试工作的感想:目前我与一个德国老外和一个日本老外再加上我们老大单线联系。之前对于德国人的印象是严谨,但是由于受去德国出过差的同事影响,认为所有的德国人都懒的要死,天天就是午饭,下午茶,下班。结果这个严重误导并影响了我……导致我前期非常狼狈,现在无论德国人还是日本人都认真地很,而且不太了解我的情况,估计他们以为我是个天天坐在电脑前玩电脑,用软件的家伙,所以开始我的处境很惨,一天收好几封邮件催我的测试报告,我还没机器做测试,要不就是在外面出差乱跑。

实际情况是,每个patch一出来,当天就会有德国人测试出bug,看了德国同行的bug提交,感觉我测试软件的功能都太基本了,当然,一个人如果能把那些犄角旮旯的功能都用到……无论去软件公司还是在测量公司,那都是绝对的人才啊。

估计德国领导习惯了tester这种勤奋的态度,所以对我也抱有这种期望吧……结果估计他失望了。

一点点感触:想融入这种团队是痴心妄想,除非我娶个德国老婆再把德语说出日耳曼的味道来……

为啥中国是+8德国是+1捏,要是反过来,我早晨9点上班的时候,德国佬就是下午四点,正好下班,交给我啥东西我白天就可以慢慢做了。现在到好,正好反过来,我做了一天,交份报告,正好人家上班,然后一个领导精神下来,我就被折腾了。

越接近核心团队,条件越好,且不说不用跨职位做两份工作,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还是文档,和人家隔着7个时区,说着不同的语言,好困难啊。

wish my dream come true

Germany, a fantastic country, Bach, Beethoven, Wagner, Mendelssohn, Händel, Brahms, a country which has so many musicians is romantic. But, this is not all, Kant, Hegel, Schopenhauer, Nietzsche(yes, so German name), maybe Marx also, I can’t image that a country can appear so many either musicians or philosopher(oh god, my poor english).

The most things attract me is, as I’m a mechanical student, work in the measurement field, and German  is the best in manufacturing, no “one of”.

So, Germany is my paradise. Wish my dream come true.

纪念工作一周年……

其实已经五月三号凌晨了,去年五月二号下午到上海,现在已经整一年了,时间真的会改变所有的事情,一年的时间,改变了很多。

来上海前,作为一个穷学生,每个月三百块钱的生活费,却从来没有为事情烦恼过,最大的烦恼就是期末如何把考试通过,闲下来的时间如何消磨,如何才能把大学必做的三件事完成了。但是除了没有女朋友,好像所有的事情都变掉了。

记得大四最后一年,早上到晚上晃啊晃啊,过了一天又一天,玩游戏,上网,和同学去吃饭,打球,看同学们拼命的学习,自己却在宿舍里闲逛,到了晚上和同学谈人生谈理想,但是心里却知道不努力的自己谈这些也是不可能实现的。

大学四年没有任何的成就,本专业学的不好,计算机学的也是半调子,找工作的时候想跨行进入IT企业,却发现不但一流企业无视我,稍微像点样子的甚至不像样子的企业都无视我,到了后来,海投软件企业根本不抱着进去工作的希望,完全是想拿着哪怕一两个垃圾软件企业的offer,证明一下自己学的还不算太差。结果最后这些哪怕是不像样子的企业把我的自信心打击没了。

去年春节后,3月开始我彻底放弃了转行的想法,找本专业的工作,没有家庭背景,没有人介绍,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真的是很难的,就像当初高考时一样。我在小事上从来不走运,关键时候运气又好的超过自己想像想像,当初完全不懂但是报的专业相当适合我,找工作的时候完全不懂,准备的也不是很充分,偶然地找到了现在的工作,却也很适合我。

记得很清楚,三月三十投的简历,姥姥去世的第二天我拿到了offer,一个人漂到上海,第一次离开天津生活,还有没做完的毕业设计,真的是错综复杂的事情集合到了一起,五一长假到了上海,还没有摆脱第一次做飞机的兴奋,就做了两个小时的公交汽车,路过南浦大桥的时候,看见了宽阔的黄浦江,以及比江面高几十层楼高度的大桥,虽然兴奋非常,但是已经累的不像样子了,下了汽车后,又拖着行李箱走了四十分钟才找到旅馆,才知道上海真的比天津大太多了,当然后来才慢慢的知道浦东就是农村,或者叫开发区,这是住了一年的后话了。

现在我不会拖着行李走两站路了,也不会一周天天吃兰州拉面,也不会在过生日的时候在什么也没有的房间里看天花板了,虽然我很怀念以前纯真的生活,但是改变是必然的,毕竟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个人无能为力的环境,改变社会远不如改变自己来的现实。

天已经亮了,该睡觉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