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笔记12月8日

昨天只看了三页。。然后躲在床上睡着了。。。

虽然成书是上下册,但依据古本分为38卷,第一卷是《传习录》,是老王的弟子们总结的,以弟子的第一人称描述想法,讨论和老王的指导与问答。

老王的心学被总结为——“心即理”和“知行合一”,在前三页中,这个思想已经得到了很明显的突出了,有些纳闷,不过剩下的内容里面应该有详细的衍生吧,否则三页纸就把一个人总结了真不好……

跟疯贴几首情诗

刚上大学时印象比较深的两本书,一本是诗经新解,一本是新月派诗集。

徐志摩——偶然

 
   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,
   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——
      你不必讶异,
      更无须欢喜——
   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。

   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,
    你有你的,我有我的,方向;
      你记得也好,
      最好你忘掉,
   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!

徐志摩——雪花的快乐

曾经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,后来寄给了我同学………………当作追求失败的结局。

 

   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,
   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,
    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——
     飞扬,飞扬,飞扬,——
   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。
   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,

   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,
    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——
     飞扬,飞扬,飞扬,——
    你看,我有我的方向!

   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,
   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,
    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——
     飞扬,飞扬,飞扬,——
    啊,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!

    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,
    盈盈的,沾住了她的衣襟,
    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——
     消溶,消溶,消溶——
   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!

由洗不上热澡想起的

这是我住在这个旅馆的第四周了,由于周末回了家,于是我换了个房间,再于是,我洗了四周第一次热水澡。。。

其实原来那个喷头有毛病,稍微想想就能想出来了, 可惜我没有去想,所以三周。。。一直都没有深究,在1/3流量的喷头洗澡,每次都冻得不行。。。

这个也是老毛病了,只要还勉强能用,就不愿意去想,于是类似的倒霉事就不停地发生在我的身上,也是活该吧。

读王阳明全集——序篇

序不是老王写的。

认识王阳明的过程很奇特,本来我这种被洗脑的人来说,老王这种心学,一看名字就是唯心主义,怎么可能信呢。

第一次认识王阳明是在余秋雨的书里,应该是高中吧,那时余秋雨火的不行,和现在的易中天似的,于是余秋雨就连续写了好几本“最后一本书”,除了这一点,余秋雨还是不错的,文章写的好,内容也丰富,世界四处游,俺是非常向往。这位老兄和老王是同乡,都是余姚人,这位老兄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讲余姚的名士的,好像把王阳明放第一位了吧,记不太清了,只记得两点,老王在日本都很有名,很多人服的不行,然后就是我居然没听过这个名字。不过鉴于我这种理科学生和人家不是一个圈子的,也没太惊奇,就想回来查查这哥们为什么连日本人都服,当民族英雄认识一下,不过后来就忘了,毕竟当时网络不像现在这么发达,随便一google就算认识了。

第二次听说就比较丢人了,是因为一篇黄色小说——《江山如此多娇》,这是篇写的很棒的小说,作者不明,但是水平很高,绝对不像现在的网络小说,是个人就敢上去写。虽然主题依旧是一个YY青年最终娶到很多漂亮老婆,获得成功的传统主题,但是无论是细节还是利用历史的桥段上,做得相当神奇,绝对是对历史非常了解的人,当然,这是一篇黄色小说,所以不能当正史看,里面的人物和事件基本全是拼凑的,虽然部分是事实。很遗憾的,这部小说太监了,也许不写成黄色小说,放在现在这本书可以和当年明月拼一拼。我到是怀疑过这是罗大写的。

跑题了,继续说王阳明,老王在这篇小说中友情客串,作者主要借用的是嘉靖的廷议大礼,其实和王阳明的时间对不上号,不过鉴于老王在明朝的强力人气,被作者借来当主角的座师,强力后台。因为这个后台,主角在朝廷中呼风唤雨,往来自如,不过当时我并没有完全对上号,因为作者用的是另一个名字,王守仁,偶尔在别人的称呼中露一个“阳明公”。另外,还有一个外号——大明军神。

第三次是在《明朝的那些事儿》中,开始我并不知道这是本严肃的书,还以为是恶搞的网络小说,后来才知道这是本写正史的,这本书可以作为学历史的科普读物,就是和《时间简史》那类的书放在一种书架上。这本书所有的内容都是有史实依据的,不是正史的会单独列出,虽然也有些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进去,不过像对王阳明这种牛人,就算照着50%的写,也是牛人,虽然身边也有很多牛人,不过和老王比,差远了,这世界上能和老王比的可能也就是达芬奇了吧,百度百科上是这么列头衔的,王阳明,明代伟大的哲学家,教育家,政治家,军事家。作为对比,我再找两个人的,孔子,思想家,教育家,政治家;毛泽东,无产阶级革命家、战略家和理论家。对比一下头衔的范围,就知道王阳明有多牛了。如果说明一个哲学家有多成功,举例就可以了,举例哪个牛人相信他的哲学,然后做出了什么NB的事情,或者是做了什么NB事情的某个人死心塌地的信他,但是王阳明不一样,为什么有很多人信他的学说?因为他自己就是他的学说最好的实践者,而且他是成功的。

上周买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王阳明全集,繁体竖排,看起来很头痛,不过还是买了,因为没有再好的版本了,老妈也很惊奇,问我花100多买本繁体书干什么。没办法解释,只好告诉她我想看,而且这本书有收藏价值……

序是编者写的,开始当然是全集包括哪些内容,包括历史上曾经有多少个版本的全集,选集等等,然后是一些技术上的情况说明与编纂情况。

有一点情况是看了让人心情愉快的,这本书用了6年,只要作者不是在划水,证明是很用心的,我相信时隔多年把这书翻出来的人是不会划水的,所以这一定是个相当好的版本。而且这是个政府项目,七五的省重点课题中的一项,这让我感觉到了还是有很多务实的学问人的,学文的不光是满嘴胡话在讲台上骗学生的。

有两点情况看了让人寒心的,除了这版,1900年后只有6个版本,前四个版本是民国纪元的,没办法,那时候还没新中国,最晚一版是1936年,解放后有两版,一是台湾人印的,二是日本人印的,让别人抢先是很不爽的。二、在这版的编写中,得到了三名日本儒学学者的无私帮助,为什么呢?因为部分资料在国内已经找不到了。

想想也正常,这种很有能量的学说却不符合主潮流马大爷,被打入冷宫也是正常了,心学毫无疑问是唯心主义哲学,又是封建儒学一脉,虽然有点进步的萌芽,但是也是批判大于吸收的,于是自然就不给孩子看了,于是我就到了23岁才看老王的书了,不过还不算晚,相信看完不会让我后悔的。

——纪念《王阳明全集》入手

家,父母,代沟

三礼拜没回家了,去年在上海工作,一年就回一次,不过现在在北京,两礼拜不回家一次就说不过去了,虽然说跑这一次也挺折腾。

周五晚上折腾回家,周日下午折腾回去,光从时间上来算,也蛮累,不过实际效果却不一样,同样是睡觉,在家比在外面效率高的不是一倍两倍啊。不过这次没有完美,想像中么,回来以后,倒头就睡,睡醒了老妈给做顿好吃的,结果老妈比我还忙,周六要上班,周日要去姥爷家值班。 老爸的厨艺也的确差了点。。。

老妈上班的事情我其实是不支持的,既累也没多少钱,不过老妈自己愿意去,一是因为闲,二可能也是因为多少有点钱赚。。。

这次回家也小吵一下,可能是我上学上班回家的次数少了,每次老妈都会把我的东西收拾起来,对于我来说,和藏起来差不多,于是每次回家,找牙刷,找毛巾,找拖鞋;到后来,就是找书,所有关于我的东西基本上都被打包收拾起来了。然后吧,每次回家父母又特别客气,好吃好喝的惯着,于是就有种感觉我是来做客的。挺受不了的。

想想现在和父母的交流太少了,老妈喜欢说,不喜欢听,所以即使我想把我的想法告诉她,她也听不进去,经常是我认为很重要的事情说了两三遍,却发现根本没记住,久而久之,也就不愿意说了。我喜欢哪个女孩,想过什么样的生活,他们都不知道,想想也挺说不过去了,儿子想往国外跑,父母却不知道,哎。

被同学玩的很不爽

大学的班里有个QQ群,鉴于某同学说介绍女朋友却没有音讯,于是在另一同学提醒下,让他们改公告。开始为——

“大个要在天津找个女朋友,谁给介绍个”

这句话相当正常,于是另外有人觉得主意不错,过了两天又加了一行

“小h要找个女人”

又过了两天,又加了一行

“还有小p”

隐隐感觉有点不对劲,但是说不上来,半个月后找到了答案,我对一同学说,你怎么不给我介绍对象啊,答:“你真要找啊?”“QQ群里不是写了?”“你和他们俩个名字写在一起,我还以为你们在搞笑呢。”

于是我很不满的要求他们改公告,于是他们首先删除了来搞笑的小p。我为了表达诚意,让他们在我那行下面加一句——成功了大个请吃金钱豹。

结果弄的我很堵心,最后公告成了——

“对象介绍:小h,大个。 成功了大个请吃金钱豹。”

于是我就从正常人变成了gay,很是堵心。

这年头谁说了算?

起因:刚才在楼下餐厅吃饭的时候电视里在放节目——该不该文理分班,然后就是各年龄的脑残党在大放厥词。

脑残言论举例:不应该分班,分班应该只是考试分,课不应该分

相比这些专家的脑残想法,我还是觉得学生的短信更理智:不分班就都要考试,增加负担。我不知道专家怎么想的,他真的以为现在是素质教育?不考试的课有人想上么?

又想了想网络上的讨论主流,前两年所有的话题都是针对80后的,不知什么时候开始,这个话题悄悄加了一,变成了90后,稍微想了下就明白了,80后的从19岁到29岁不等,正是网络大军的主流,怎么会自己骂自己呢?于是批判的目标就变成90后了。

证明一代人是有共性的,那么现在制定政策的呢?根据国情,所有职位上的一把手可能都是50-60岁吧。这是个什么年代的人啊,想想这代人成长的环境就让我失去信心了,这已经不是代沟的问题了,我强烈怀疑他们的成长环境影响了他们的审美观,人生观,价值观,不信的话,看看这些就知道了,也许300年后会有人觉得这些东西好看吧——天津北安桥

冬天来了

一瞬间,冬天就来了,中午还没有感觉到,晚上下班的时候,冻的受不了了。

车间的门口是片空旷地,风刮到脸上手上就不停地带走体温,和上海的时候完全不一样,南方的冷是渐渐的,开始的半个小时你甚至没感觉,从四肢到身体一点点的冻透,北方的更直接,一阵大风你就完全麻木了。

走进旅馆,耳朵已经没知觉了,这种感觉已经好久没有了,在上海,更多的时候是睡觉前或者睡醒时觉得浑身冰凉,屋子里面和外面的温差不大,就算在外面冻得七荤八素,进了门由于没有温暖的感觉,也没有冷的感觉了。。。

常立志不如立长志

刚才想打个电话,算了算时差,刚刚好快晚上7点了,是每周打工时间,教老外学中文。

好像一直想做这个,应该是选这个专业后就一直想做这个吧,大学时做兼职也是这个,这么多年好像就没变过。想一想,实在不是什么好职业,待遇先放一边,至少“学生”们是不喜欢这个老师的,想想我的同学们去上英语补习班的时候,如果有外教,应该也是图个新鲜吧,尤其大学里学中文,也就是门选修课吧。

不过不管理由了,反正是做了选择并且一直在努力,每次谈这个都很坚定,也没有疑惑过。

我却不行,也想找个目标,不过发现很难,专业名称是对外汉语,那么职业就可以说是教老外学中文,专业名称是测控技术与仪器呢?我不知道,估计我们专业80%的人也不知道,研究生很多去了中兴华为,但是做的东西和专业名称其实完全对不上号,而且把这个当目标也太低了-_-b。

想了半天还是想不出来……好像除了当教授也没什么能当长期目标的了……当经理?月薪过万?这段时间过得这么闲也和没有目标有关系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