借鉴老文章看我们公司的问题

昨天就事论事顺便写了点自己的想法,今天就看到朋友圈里有人转载的一篇老文章——绩效主义毁了索尼

节选几节,映射一下自己公司吧。

从事技术开发的团体进入开发的忘我状态时,就成了“激情集团”。要进入这种状态,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“基于自发的动机”的行动。比如“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发机器人”,就是一种发自自身的冲动。

与此相反就是“外部的动机”,比如想赚钱、升职或出名,即想得到来自外部回报的心理状态。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热情,而是出于“想赚钱或升职”的世俗动机,那是无法成为“开发狂人”的。

我进公司的时候,公司里还有部分人处于“激情集团”的状态,我也是,不过当时已经有很多新员工是因为“外部的动机”来工作的。但是这也不完全是动机的问题,我知道的情况就是2006年至今公司对于应届生的工资起薪没有任何变体,相信再往前10来年也是这个样子的,对于年平均通胀达到7%的国家来说,就意味着每过8到9年,公司的起薪就降到50%,和20年前相比,现在公司的待遇可能只有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,激情也是需要吃饱肚子的。

因为要考核业绩,几乎所有人都提出容易实现的低目标,可以说索尼精神的核心即“挑战精神”消失了。因实行绩效主义,索尼公司内追求眼前利益的风气蔓延。这样一来,短期内难见效益的工作,比如产品质量检验以及“老化处理”工序都受到轻视。

索尼公司不仅对每个人进行考核,还对每个业务部门进行经济考核,由此决定整个业务部门的报酬。最后导致的结果是,业务部门相互拆台,都想方设法从公司的整体利益中为本部门多捞取好处。

这几段太直白了,我竟无言以对,好在我们部门是服务部门,不出产品,不过目前公司的策略是全球性的,看着各个工厂出的东西越来越水,证明这两段话是对的。

过去在一些日本企业,即便部下做得有点出格,上司也不那么苛求,工作失败了也敢于为部下承担责任。另一方面,尽管部下在喝酒的时候说上司的坏话,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非常支持上司。后来强化了管理,实行了看上去很合理的评价制度。于是大家都极力逃避责任。这样一来就不可能有团队精神。

我又无言以对了,我以为是人多了必然就这样,看来也不尽然。

当时索尼在电视机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,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。即便如此,井深大仍坚持独自开发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电视机。这种彩色电视机画质好,一上市就大受好评。其后30 年,这种电视机的销售一直是索尼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。

但是,“干别人不干的事情”这种追求独自开发的精神,恐怕不符合今天只看收益的企业管理理论。索尼当时如果采用和其他公司一样的技术,立刻就可以在市场上销售自己的产品,当初也许就不会有破产的担心了。

追求股东利益和营业额的现代公司恐怕无法接受这种理念吧,现在的模式基本都是小微企业搞创新,大公司凭借资本优势并购并规模经营。

在索尼充满活力、蓬勃发展的时期,公司内流行这样的说法:“如果你真的有了新点子,来。”也就是说那就背着上司把它搞出,与其口头上说说,不如拿出真东西来更直接。但是如果上司总是以冷漠的、“评价的眼光”来看自己,恐怕没有人愿意背着上司干事情,那是自找麻烦。如果人们没有自己受到信任的意识,也就不会向新的更高的目标发起挑战了。在过去,有些索尼员工根本不畏惧上司的权威,上司也欣赏和信任这样的部下。

深有同感,过去几年里真没少“自找麻烦”。

幸好我还有自己的blog

最近工作上非常不开心。

回国快一年了,什么也没干!真的什么也没干,回国前还很天真地觉得回国后能当个吉祥物,现在则连吉祥物都算不上。在稍微成规模的企业中,必须找到自己的定位,然后去适应。出国前我放弃了自己的位置,回来后为了容纳我这个多余的人,凭空造出一个位置给我,结果就是:我根本无法成为公司正常运转中的一个环节。

不过这也不是不开心的主要原因,毕竟下决心出国前就想到了可能有的问题,不开心则是因为一则流言。

大意是,某负责人把公司的客户拉走,然后让下属在下班时间用公司设备替这个客户干活然后自己收线。

流言只是流言,没有证据,不过根据我对信息源和当事人的了解,我深信不疑,而且他干出这种事也是早晚的事情。可是我为什么会生气呢,虽然我总说我对公司没什么感情了(not any more),但是毕竟待了8年了,而且还要至少再待2年,看着一步步堕落到现在这样,还是挺烦的,觉得自己的逼格也跟着下降了。

记得刚来公司时,虽然规模没有这么大,工作压力也没有现在这么高负荷(意味着人会稍微懒一点),但是所有人在工作时都会抱着一种优越感,这种优越感不是说我在某个老牌外企就怎么怎么样,而是说我以我的工作自豪,我认同我同事的工作方法,态度,职业道德,我也愿意以这种方法工作。

以差旅报销为例,我进公司时的07年报销制度还是一种半自觉的状态,并不会有很严格的流程和审查,再之前则完全是凭自觉。后来逐渐收紧,当2013年公司决定所有住宿酒店全部要从携程上预订时,比较新的员工在抱怨自己灰色收入要变少了,而我——相信还有一部分老员工——则觉得公司和员工之间的信任完全没有了。

这就像是一个恶性循环,我相信如果流言这件事发生在07年,根本不会发生,这种同事根本不会当上负责人,他的下属也不可能被他胁迫做这种事情,所有知道这件事的人会马上举报(虽然那时候没有什么合规部),不到一周这个人就会被开除,然后流言会变成他为什么被开,然后大家引以为戒。

好了,牢骚和感伤到处为止,我来试着分析一下这件事产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吧。

大环境

这种“吃里扒外”——抱歉,找不到更适合描述的词了——的行为在社会上并不是什么少见的行为,我还特意去查了查,遇上这种事,通常只能以违反劳动合同条款为由开除,如果合同中并没有相关的规定,甚至都没有办法。法律上对类似的行为没有处罚,相近的是职务侵占罪,针对是侵占固定资产,如果操作得当,比如和客户签订合同的公司自己并不是法人,就无法追究刑事责任。所以这种行为的违法成本相当低,大不了开除或者被扣点工资,只要捞一笔大的就可以了。

公司管理

最近几年,公司在全球层面上已经成功地转变成了销售为导向,利润和营业额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模式,对于公司来说没什么不好,但是当过于关注某一项指标时,其他方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。我想公司也意识到了这一点,所以最近几年,财务部门收紧政策,又新建了合规部门。但是全球的政策到了中国明显水土不服,至少在我们事业部水土不服,花地力气不小,没盯到点上,其实中国的国情,举报有奖,全解决了。

个人问题

如果只论人缘,这次这哥们在公司历史上绝对能算得上倒数前三名的,我觉得这并不只是个性等个人原因,也意味着他在做事的方法上和公司的整个企业文化不和。我想虽然他在前一个企业的时间还没有在我们公司长,但是明显他更受前面企业的影响,而没有被我们同化。然后在企业文化冲突的过程中,他感受到的阻力没有获得得利益大,于是胆子越来越大,导致了这种越线的事情发生,这也和我们工程师团队总体性格上偏妥协有关系。

领导问题

虽然不想批评自己的领导,但是发生这种事情领导的责任是跑不了的。但是我的确不知道领导是怎么想的,到现在我还有2个主要疑问:
领导是否知道他被如此多的人反感,以及他之前做的一些过分(但是不越线)的事情。
领导是默许他的做法以保持团队内的平衡,还是完全觉得这些事是对的。

整个企业文化的转变

从什么样转化什么样不知道,我能看到的是,由于雇员人数的大幅增长,单体的效率在下降,更多地靠制度而不是自律来管理日常工作,满足制度的前提下,每个人都不愿意去“多管闲事”。
所以这种事情发生时:知情人尽量躲开,避免惹祸上身。
事情发生后:大家传传八卦,等着看公司的态度,继续避免惹事上身。

而我呢,在压抑了最开始去找合规部门举报的冲动后,我决定看,如果这个事情依然没有一个很符合“正常价值观”的结果,那我离开公司也是倒计时状态了。

新工作来临了

刚才领导语气沉重地电话通知,说明年其他工作先放放,先把自动化生产线的东西搞一搞,老板看了竞争对手的展会后很不高兴,觉得我们这面落后了。

我到是蛮想搞的,虽然充其量就是一个本科毕设量级的东西,不过相比于现在做的连本科毕设都不如的东西,还算有点意思吧。

第一步是做预算和方案,然后今后会写一些机械手和自动化相关的东西了吧。

数据不会说谎——清华MBA自测统计结果

最近想念个MBA,刚刚交了面试申请,然后清华的MBA网站上线了一个自评系统,由于上线在申请截止时间以后,官方报名群里几个人抱怨这个没有用,而且里面并没有给出什么结论,只是把你的一些资料放在所有参加自测的人里面相比较,给一个比例。虽然说话的都说没用,不过还是能看出一些东西的。

首先,保守估计报名或者有报名意愿的应该有4000人左右,目前参加测试的只有280人,先要假设这280人是一个随机均匀的样本,从结果看来这个假设是成立的。

可以看这三个结果:

行业分布——清华的官网上解释录取标准里不包括行业和学科的评价,从数据来看,这是对的,参加测试的人员的行业分布和去年录取人员的行业比例惊人的相似,金融、咨询、能源、科技新媒体比例稍高,但是差的不多,房地产、非营利组织、不容易归类的其他行业稍低。

制造业

 

 

职能部门——这个趋势图几乎一致,不过百分比有些出入,不是特别明显,唯一就是去年公务员全军覆灭。

职位

学科——这个几乎是一模一样了。

学科

OK,在证实了这个分布基本是可以参考的以后,不同的分布就可以看出在录取上的取舍标准了。

学校——参加测试的分布和真实情况吻合与否无法判断,不过大概是对的,首批985才10所左右,985有30所左右,211有一大批,普通本科更是多,奇怪的是211学校的报名人数少很多。

但是再看去年录取的学生,普通本科的比例大大下降,首批985的比例大为上升。

所以本科学校的排名是个很重要的参考项。

院校

 

 

学历——这个已经很明显了,本科是标配,影响不大,专科和结业的很受影响,研究生还是有些优势。学历

 

职位——职位越高,机会越多,其实这个也从侧面证明了参考数据的有效性。级别?学历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两件小事的感想——人际关系对日常工作的影响

第一件事比较简单,大约两年前给一个客户做了些单独的解决方案,前天一个同事说在给另外一个客户现场使用的时候有很多问题,发邮件和截图问我原因。

最后我不高兴的原因有两点,一是用之前没有和我商量或询问,由于我有些严苛的版权意识,有些被冒犯的感觉。

二是我针对他的问题和情况,前后回复了四封邮件,包括BUG的原因,参考资料,替代解决方案等。然后——就没有然后了,一点回音都没有。

第二件事细节稍复杂,某销售需要特殊软件,要德国这面的开发部门支持,报价,安装等等等等。

把技术协议(虽然在技术部门看来毫无帮助)往我这一扔,让我去弄。我稀里湖涂帮他翻译了一下就去找人咨询了,从此这件事就成我的了。

但是我跟这件事唯一的关系是,我是中国人,我人在德国……简直无语了。

这两件事对我的直接影响是,这两位同事以后就在我的信任黑名单里了,对于第一位技术同事,那么以后所有他的咨询邮件我都会直接转给他的领导,在经过他的领导确认并确定这件事需要我的支持的情况下,再投入精力去解决。对于第二位销售同事,在没有经过正常流程(他的领导的领导找我的领导,再给我下命令)的情况下,我不会做任何份外的事情,哪怕是转发一封邮件,而且也不会回复,直接无视或放到回收站。

然后反思我的做法,我其实在这两件事中损失的只是一些时间,但换个思路损失的就是资源,根本的问题是这种损失无法量化,可能很少可能很大。

我在这两件事中用处理私人关系的方法来处理了工作,处理私人关系的时候我可以付出资源,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交,因为人需要朋友,而得到真正的朋友相当不易,值得去付出资源。对于工作,期望的回报并不是交朋友,而是付出尽可能少的资源,完成任务(获得更多的资源)。

未来应该修正的是投入资源的量吧,先判断做这件事需要投入多少资源,然后再根据回报来判断是否投入这些资源。

最后一条感想,跨部门指挥是能力的体现,但是结果很难理想,还是尽量避免展示这种能力吧。

心计

从来没有想过会在现在的公司里和人耍心计,不是我很傻很天真,也不是公司的人都很无私很高尚,只不过觉得大家都不傻,斗的时候不要浪费彼此的时间,侮辱对方的智商。

就像高手对决,不必要刀刀见血,两人隔空出招,谁输谁赢,心里有数。

之前离职的同事,虽然招数尽往下三路招呼,让人吐血不止,不过总还算是好离好散,这次这个完全无语了。

先是打电话给在德国出差的经理提辞职,然后透支年假,我装不知道不批准,然后和我摊牌说要辞职。心中窃喜终于让坑了,和领导商量招人替换,让她书面写辞职信。不知是想多休几天假,亦或掌握辞职的主动权,或者只是用辞职相威胁。突然又改说法了,说我正在考虑中,等我想好了我会写辞职信的。我勒个去,大姐你脑子进水了吧,你电话说了一句辞职,所有人的反应都是——辞职了?自己提的?何乐而不为呢。既然这样大家好离好散,和平分手多好,何必垂死挣扎呢?你有什么资本谈条件呢?因为你占了个人头,怕我投鼠忌器没人和你交接?

既然你出招了,我当然要还招,如果你辞职还则罢了,不辞职的话,我要打申请了,你不太适合当前的岗位,我要把你从苏州调到天津当助理去了。